讀史 | 九一八事變之前後
事變發生,日軍於瀋陽城牆上攻擊國軍
九一八事變發生之時,國民政府正因應長江大水災,數千萬災民待賑;對付兩廣獨立,寧、粵紛爭,政府不欲對外引起事端;以及正於江西剿匪,遏制其伺機擴張。可謂國是如麻窮於應付。
九一八事變發生於民國20年(1931),此前一年11月為止,國民政府蕩平一連串軍事叛亂,12月開始追剿割據殘匪。日本眼看中華民國統一在即、對外態度轉強(例如提出廢除不平等條約),在關東軍主導之下,開啓鯨吞滿蒙、割裂華北、全面侵華之路。此侵華計畫被定名為「大陸政策」,雖起源甚早,而大規模推行則始於「九一八事變」(又稱瀋陽事變、奉天事變、盛京事變、滿洲事變、柳條湖事變等)。
日本覬覦朝鮮半島與我國東北已久。自明治維新以後,日本國力日強,勢力逐步透過朝鮮半島延伸至我國東北。1895年之甲午戰爭導致朝鮮成為日本勢力範圍;1905年日俄戰爭之後,日本在大連設立「關東都督府」(民國八年改為「關東廳」)、關東軍(民國八年前稱「守備隊」)司令部和南滿鐵道株式會社(1906),並廣發投資滿洲各種經濟行業,南滿成為日本勢力範圍;民國二年(1912)透過日俄密約,日本勢力進入蒙古東部熱河等地。此後,日本在滿洲之勢力與日俱增。事變前夕,日本在滿洲之投資佔所有外國投資的70%,其中以運輸業(滿鐵)為主。因此,民國16年田中內閣在東方會議上所確定之「對華政策綱領」,其中心內容即為將我國東北置於其殖民統治之下。
中國之排日運動由來已久,以民國五年(1916)交涉「二十一條」、民國八年日本拒絕將青島與膠濟鐵路交還我國、民國17年之濟南五三慘案等一連串事件為引發排日之主要肇因。北伐完成之後,我國謀求對日邦交協和。民國18年7月,日本承認國民政府,則國府下令禁止排日運動以為回應。民國19年,日本改以「中華民國」稱呼我國,廢此前所用「支那」之名。
但關內關外情勢並不一致。民國13年之後,張作霖不顧日本駐瀋陽總領事吉田茂之反對,涉足北京政治,引發日方不滿。民國16年,張作霖於北京稱「大元帥」之後,更無視日本,次年張氏出關於皇姑屯被日本炸死,與此不無關係。後張學良子承父業,宣佈東北易幟歸順國民政府。此後,國民政府之勢力進入東北,國民黨並於各省市設立支部進行發展,地下黨勢力不久便開始對國民黨之基層黨部進行滲透。
同時,國民黨也加入了與日本爭奪東北經濟利益之行動,如築鐵路與滿鐵並行;築葫蘆島港與大連競爭;限制日人租買土地、排斥日貨、取締日人履行內地等等。影響所及,日人設於東三省之商店、學校屢被騷擾,亦導致日人之人身安全無法保障。如此,日本關東軍為保護日本在東北之利益,開始行動。
民國18年3月1日奉天省政府改稱遼寧省政府,並主張收回旅順大連租界與南滿鐵路。同年底,張學良之東北軍為從蘇俄手中收回位於中國東北之中東鐵路,與蘇俄軍隊爆發武裝衝突,即中東路事件。此役東北軍大敗,暴露了其軍事實力相對虛弱。東北當局對俄力抗無功,俄亦知難而退,國民政府對俄宣布絕交。事後,中蘇關係徹底斷絕。日本關東軍從上到下則變得極為急迫,欲佔領東北。
民國19年5月,板垣征四郎表示滿蒙問題非外交手段所能了,惟有訴諸武力,驅逐張學良,石原莞爾擬有「攻瀋要領」。關內爆發中原大戰,張學良於9月率領東北軍主力進入山海關,支持蔣中正所率之中央軍。東北軍入關後,東三省駐兵減弱,張學良長期留駐北平,注意力轉向關內,日本軍方認為此時關外防備空虛,奪取東北可不費吹灰之力。
民國20年3月,「全滿日人自主同盟」成立,鼓吹滿蒙獨立、以武力解決滿蒙問題,並派遣遊說團赴日本國內請願、運動,日本國內各右翼團體紛紛響應為之側翼。5月,石原莞爾提出關東軍應為解決滿洲問題主動製造機會。其實,鼓吹獨立並不新鮮,民國17年,中/共滿洲地方委員會即發表「東三省獨立宣言」,不但鼓吹抵制日貨、驅逐日本、打倒軍閥,將國府之外交斥為「賣國外交」。日人在大連所組之「滿洲青年聯盟」亦致力於煽動中日民族之對立。
同年4月,發生「萬寶山事件」,因韓農華農鑿渠灌溉田地而起,日警保護韓農,華警保護華農,交涉期間,仁川地區韓人殺華僑以報復,華僑死傷近五百人。同年8月,哈爾濱日領給予日本陸軍上尉中村震太郎農事考察護照,中方認為護照與其身分不符,遂於洮南將其拘留,逃跑時被國軍擊斃。九一八事變發生時,中日雙方尚在協商解決之法。
共產國際及其代理勢力除在言論上激化中日民族衝突之外,更於民國19年10月在間島地區兩度引發暴動。同時期,日共在日本國內甚為活躍,日本於1928年對治安維持法進行修正,變更國體之罪可處死刑,目的在於鎮壓日共活動。在許多日人看來,日本恐被赤化,他們亦認為中國亦在赤化之中。日本進兵我國之名義即「反赤」,英美法等國對此亦不表達反對,更希望日本進兵蘇俄並壓制中/共。在謀求東北問題和平解決無效、東三省陸續喪失之過程中,除東北義勇軍實地抗日之外,中/共為轉移國民黨「安內」策略,大力宣傳抗日,一般青年學生及所謂的第三勢力基於「民族義憤」,以鼓動抗日。中華民國抗日運動激烈,引起日本反彈。
「柳條湖事件」,日軍所使用的所謂物證:幾頂東北軍的軍帽、一支步槍、兩根被炸的枕木
民國20年9月18日晚10時30分,日本關東軍高級參謀板垣征四郎、作戰課長石園莞爾,指使南滿鐵路守衛隊,將瀋陽城外柳條湖之南滿鐵路炸毀,並誣指中國軍隊所為,不待徵得日本總領事館同意,即發兵五百人進攻瀋陽城北之北大營。時任東北邊防司令之張學良在北平就醫,自認為了解中央決策,曾於9月6日命令其部屬:「對於日人,無論其如何尋事,我方務當萬分容忍,不可與之反抗,致釀事端。」當日軍進攻北大營之際,東北軍參謀長榮臻和北大營守軍旅長王以哲,均下令不准抵抗。19日上午5時,日軍佔領北大營,當日並佔領瀋陽、安東、營口、長春、鳳凰城、本溪湖。
次日(19日),我國外交部向日使重光葵提出緊急抗議。21日,中華民國出席國聯代表施肇基要求國聯理事會對東北事變採取行動,制止事變擴大,恢復東北原狀。同日,蔣中正自南昌回南京召開會議,決定設立特種外交委員會,應付危局。22日,蔣中正於南京市黨部道:「如至國際條約信義一律無效,和平絕望,到忍耐無可忍耐,且不應忍耐之最後地步,則中央已有最後之決心與最後之準備,屆時必須領導全體國民,寧為玉碎,以四萬萬人之力量,保衛我民族生存與國家人格。」
據《蔣中正總統五記》之「困勉記」,民國20年9月22、23日:
二十二日,出席市黨員大會,公講說,說至「國存與存,國亡與亡」句,座有一人,起而講曰:「此言過其實者也。」公聞之心碎,以為人心已死,國亡無日矣,乃大怒撕裂稿本,擲碎茶杯,大聲言曰:「余在日本炮火之中,不止一次,倭寇在濟南,砲擊機射,余乃幸而不死,余實倭砲中遺留不死之身也,豈肯貪生畏死?何嘗言過其實?」於是眾感悲憤,同聲呼曰:「願赴國難。」公亦喜曰:「究竟愛國者多,而甘心為亡國奴者少,國事猶可為也。」會畢,曰:「悲戚痛楚,欲哭無淚,余之哀喪,未有如此日之甚者也。」二十三日,聞國際聯盟會昨日決議,中日兩國,停止戰時行動,雙方軍隊,退回原防,聽候聯盟會派委員查察裁判云。公曰:「此實為一外交之轉機,亦對內統一之良機,如天果不亡中國,則此次外交,當不致失敗也。」晚,張學良派萬福齡﹝麟﹞到京謁公,公與之詳談外交形勢及東三省之地位,曰:「與其單獨交涉,被迫而簽喪土辱國之約,以急求速了,不如委之國際仲裁,尚有根本勝利之望,否則,且不如與倭寇一戰,以決存亡也。」談畢,歎曰:「漢卿為其東北一部分之利害,且斤斤以其所屬之財產與痛苦為急,急謀與日本交涉,早日解決,不問國際地位,不察國際形勢,又不思單獨講和之,必至喪土辱國;而粵方乃勾結倭寇召致外侮,惟以推倒中央為快。嗚呼!外侮既急,國內政客,非賣國即畏敵,如此民族,不亡何待!況此次國聯會既出而干涉,若我國內不能一致對外,則中國從此無人格矣!憂憤如焚,焦灼無已!」
同日,國聯理事會決議:(1)通知中日兩國,勿使事態擴大;(2)與中日代表協商,兩國立即撤兵;(3)將決議通知美國(當時美國非會員國)。24日,國民政府書告全國同胞,謂「政府已立即將日人之暴行,報告於國聯,並要求第一步先使日軍立即撤退」;並謂「已嚴格命令全國軍隊,對日軍避免衝突」。國聯對於瀋陽事變的處理態度頗為積極,到10月24日,復通過決議七條,要求日本立即開始撤退軍隊,並於11月16日前撤畢;日本則置諸不理,要求中日直接談判。11月28日,國府任命顧維鈞為外交部長,試圖與日本直接交涉,由於各方反對,未能實現。
國民黨處於寧、粵分裂之中,11月中旬,寧、粵兩地分別召開四中全會。寧方於11月20日通過決議請蔣中正迅速北上,保衛國土,收復失地;蔣氏亦於先一日在會中表示「決心北上効命黨國。」粵方倒蔣氣氛濃厚,非逼蔣下野不可。12月15日,蔣中正辭去國府主席兼行政院長之職。民國21年元旦,林森出任國府主席,孫科任行政院長。孫科揚言死守錦州,但1月3日錦州即陷,1月25日孫科辭職。1月29日,汪精衛出任行政院長。
民國21年1月7日,美國國務卿史汀生聲明不予承認日本在滿洲所造成之現狀。1月14日,國聯成立調查團赴我國,由英人李頓(Lord Lytton)為團長。3月14日,李頓一行抵達上海,4月19日自北平赴瀋陽。9月4日調查報告書在北平簽字,10月2日發表。調查報告書否認瀋陽事變係日軍自衛行為,確認滿洲國為日本軍人之產物,不予承認,但國聯經討論對報告書予以認可後,並未採取實際行動;日本則於民國22年2月退出國聯。此後中日之間發生衝突,只能在兩國間以戰爭或和平之方法解決。
日本軍進佔奉天(即瀋陽)
日軍進攻北大營時,在瀋陽的東北軍參謀長榮臻想在北平的張學良請示,張學良的指示是:尊重國聯和平宗旨,避免衝突,即使勒令繳械,暫入營房,均可聽其自便。據榮臻報告,在勒令士兵不得擅動之後,「士兵各持槍實彈,怒目欲裂,狂呼若雷,群請一戰,甚有抱搶痛哭者、揮拳擊壁者,猶能服從長官命令,不還一彈。」
民國20年11月嫩江橋抗戰
關東軍預謀發動事變,不僅預定在佔領瀋陽後佔領整個滿洲,對全滿字行政、財政、金融、關稅、鹽務、郵政等均已有周詳之接收計畫。因此日軍佔領瀋陽之後,旋即於東北各地攻城掠地。9月20日佔撫順、昌圖、蓋平,9月21日佔吉林省城。9月23日,中華民國東北邊防公署及遼寧省政府移錦州。9月28日,日本任熙洽為吉林省長。另,黑龍江省代主席馬占山則抵抗來犯之日軍。11月17日,國府正式任命馬占山為黑龍江省主席,次日張學良令所有黑省及附近軍隊歸馬占山節制。19日齊齊哈爾淪陷,馬占山沿齊克路退至克山。12月底,日軍沿京奉線出動,次年(民21)1月2日陷錦州,遼寧省府移河北省灤州。1月7日,日本任張景惠為黑龍江省長,與馬占山取得諒解。1月15日,馬占山在哈爾濱與張景惠等商組「東北行政委員會」。2月5日,日軍佔哈爾濱。2月17日,東北行政委員會成立於瀋陽。3月9日,滿洲國成立,馬占山任滿洲國軍政部長。時吉林自衛軍李杜等人仍在吉林、黑龍江一帶抗日。到4月12日,馬占山復於黑河通電抗日,並宣佈日本製造滿洲國之真相。此後,東北各地抗日軍雖甚活躍,但已無法挽回東北局勢。民國21年12月,日軍追擊抗日軍蘇炳文部而進入滿洲里。民國22年1月,日軍進佔綏芬河,至民國22年2、3月間佔熱河,整個東北領土,完全歸於關東軍支配之下。
偽滿洲國成立
參考資料:
張玉法《中華民國史稿(修訂版)》
國史館《蔣中正總統五記》
維基百科「九一八事變」辭條
相關文章: